大家好,我是寗。如果有任何電子材料代購、音響改機、或行銷文章撰寫都可以與我聯繫喔!
我的信箱是chenning77711@gmail.com,手機 0921678029
顯示具有 我的心得,我在說就要看啊!!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我的心得,我在說就要看啊!!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6月13日 星期三

iOS 6 新功能深入探討!(一)輸入法更新

iOS 6 到底增加了什麼、改進了什麼,在網路上都可以找到針對大方向改進的討論。接下來的這幾篇文章,我針對我自己使用、摸索中所找到的各個改變,做比較深入的探討。



本篇討論的主題是輸入法的部分,而我會做測試的部分因應我自己使用習慣,因此主要是以注音、手寫、以及最新的中文語音輸入等等。首先從注音鍵盤排版這個「最熱門」的部分開始!

1. 注音鍵盤編排

輸入差異_11

過去 iPhone 的注音輸入是採用動態變換的方式,也就是把注音第一個出現的符號放第一頁、等使用者按了之後再把「不會再出現的符號」隱藏,換成注音組成中後半部的符號。這樣的用法對我個人而言並不成問題,因為習慣之後其實是很方便的做法。在說為什麼我喜歡這種舊方法之前,我們先看看新的注音排法。

輸入差異_6

新的注音排法就跟我們慣用的電腦鍵盤類似,只是「ㄈ」那行比較偏左邊一點。看起來很好用,也符合一般大眾的使用方法。但是 iPhone 的螢幕實在太小了,如果只是坐著慢慢打、或是習慣「一指神功」的使用者,那麼或許這樣的排法會方便許多,也省掉重新習慣的麻煩。但是如果像我常常需要站著回幾個字,甚至在行進中回覆,就會發現這樣的按鈕實在太小、容易誤觸其他的按鍵。當然我相信一定有人不會去誤觸,不過我的拇指可能比較大一點,所以我還是無法使用這樣的注音排法...大家不妨兩種都試試看,一定可以找到最適合的用法。

輸入差異_10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上面兩個注音鍵盤中的「一聲」符號消失了呢?以前 iPhone 或 iPad 的注音鍵盤把一聲的符號獨立成「-」來顯示。但是到了 iOS 6 中就被整併到空白間去了,如此一來也更符合電腦使用習慣。而少掉了那個「一聲」按鈕,整個顯示畫面也就變得更加空曠,按鈕也就可以做得更大了。

2. 注音輸入改進

過去 iOS 的注音鍵盤有一個很爛的缺陷,就是只要連打的文字中有一個字的注音打錯,整行字就會全部變成注音,因此有時候會不小心打出「整行」注音的窘境。就像下左圖

輸入差異_1

上左圖是 iOS 5.1.1,在「我要吃飯」中的「ㄧㄠ」我少打了四聲的「ˋ」,結果整行就變成注音了。如果又不小心按了確認,那麼你就會發出「ㄨㄛˇㄧㄠㄔㄈㄢˋ」的愚蠢簡訊,而且不仔細看還不知道哪裡出了問題。但是到了 iOS 6,這個愚蠢的錯誤就被修正了。請看上右圖,即使我的「ㄧㄠ」少打了四聲的符號,在他後面的字母依然會被正確識別出並繼續「選字」。如此一來在一連串的文字打完之後,使用者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哪個部份沒打好,並加以修改。就算都不修改,至少也不會再發出「ㄨㄛˇㄧㄠㄔㄈㄢˋ」這種愚蠢訊息,也不再需要一次刪除一整行的「注音」了。

3. 手寫輸入法

輸入差異_3

因為我媽媽都是用手寫輸入,因此我對手寫的重視度也比較高。在 iOS 5 以前的手寫輸入辨識儘管已經不慢,但是仍然不夠快。但是在 iOS 6 中可以發現手寫辨識不論是速度、或是精準度都有大幅改善。首先我在寫這個「是」時我是用拇指一筆到底的方式來寫,而 iOS 6 也不再是等我把字寫完才辨識。而是在我畫出「第一劃」時就開始快速的便是了。在我寫出這個「是」的圖中就可以看到旁邊文字候選框快速地改變,從|、口、日...一路快速變換到是,幾乎在我寫完的那一瞬間就完成辨識了。而且幾乎只要筆順正確,胡亂畫一通也有很高的辨識率。因此手寫輸入現在已可說是「可用」的等級了,如果注音用不順手,不妨改用手寫!

4. 中文語音辨識

在 iOS 6 中對台灣用戶最大的影響,就是多了中文 Siri。而隨著 Siri 而來的語音辨識當然也不能少了中文輸入。實際使用之後,我發現中文語音輸入的「選字詞庫」居然比電腦注音、iOS 注音選字都還要強!這點讓我非常驚訝。而如果發現輸入有錯,在系統認為「有爭議」的文字下方會多出藍色虛線,只要點擊那藍色虛線就可以修改文字,非常方便。下面是我的中文語音辨識測試影片,內容雖然不長,但都不是電腦注音能夠自動選出的語句。大家可以參考看看:



表情符號輸入

輸入差異_2

這個鍵盤可以在設定 => 一般 => 鍵盤 => 鍵盤 => 新增鍵盤裡面找到,不分 iOS 版本都有。只是我發現 iOS 6 新增了一些新的圖案,所以我也把它放進來。

這些是目前我在輸入法的部分找到的一些更新,如果之後還有其他更新我會在後續的討論中補充~敬請期待!

2012年4月16日 星期一

新玩具!數位轉換 DAC + 隨身耳擴一體機 - Fiio E17

我想關注耳機、或是常逛蘋果專賣店的朋友應該多多少少有聽或看過這個牌子 - Fiio 吧?這個品牌在我的印象中最開始是這個可以從 iPod Line out 口輸出並提供放大、音控的 Fiio E1:

 


後來 Fiio 的 iPod 相關附件越來越多,名氣也越來越大,甚至連 Dac 、 iPod 底座、擴大機等也都有相應的產品推出,基本上可說是把隨身聽、電腦小系統、 iPod 等相關產品一網打盡了。 而今天我的新玩具就是這個:數位轉換 DAC + 隨身耳擴一體機 - Fiio E17
  Fiio E17 盒子

這是外盒,很像 iPad 或是 iPhone 的包裝風格,連側邊的產品名字都有
  Fiio E17 盒子側邊

基本上這台機器是 DAC 跟隨身耳擴的綜合體。 DAC 的部分除了可以解一般最常用到的電腦 USB 訊號之外,也有同軸跟光纖的輸入,同時也有類比輸入提供耳機放大的功能。現在就直接開箱好了。 他的盒子比機器大很多是有原因的:

Fiio E17 附件

超多的附件,有 3.5 對 3.5 訊號線、 USB 線、兩個捆綁隨身聽跟 Fiio E17 的橡皮圈(不過無法同時捆住 iPod Video 跟 Fiio E17 ...)、光纖與同軸轉接頭、還有一個保護套。 最讓我驚奇的是這個:

Fiio 螢幕保護貼

居然有附上螢幕保護貼!我猜大概是螢幕的形狀太特殊了,所以直接附上,不過還是很令人感動啊! 看完了附件,我們就進入重點 - Fiio E17 吧!

Fiio E17 全機

這是正面,機身用了現在很紅的鋁合金+髮絲紋路

Fiio E17 細部

說真的,以整台機器的質感而言我想應該是沒話說的,不管是機身、或是按鈕都很棒。而上面的那個螢幕我看介紹說是 OLED 的,顏色滿亮的就是了。不過一定會有人好奇,那個螢幕到底是幹嘛的呢?其實它是用來顯示音量、輸入選擇、還有 EQ 、 平衡之類的設置的,我照了四個輸入的顯示:

  Fiio E17 螢幕顯示

前面那三個字母是輸入,分別是電腦 USB、同軸、光纖、類比輸入。右邊的數字則是音量,原始設定限制在 60,不過已經很大聲了,所以我就沒有試看看到底可以調到多少。 在輸入的部份由於接頭太多了,因此機器的頭部、底部都有輸出/入端子

Fiio E17 屁股

這是機器的底部,有 USB 輸入跟類比輸入。USB的部分就是接電腦當 USB DAC 用,而寫 AUX 那個則是類比輸入,用來當單純的耳機擴大機用。至於中間的那個...我本來也不知道,後來看了說明書才發現:

Fiio E17說明書

原來那個孔是用來跟 Fiio 的另外一個產品 Fiio E9 或是 Fiio L7 搭配使用的,兩個接在一起就可以變成一台... USB DAC,我也不清楚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 Fiio E17 本身就有 DAC 功能了,我猜大概是這樣聲音會更好吧?不過我也沒有那兩台機器,所以就不測試了。
   Fiio E17 機頂

這張是機頂,分別有數位輸入跟耳機輸出,還有一個 reset 按鍵,不過我沒當掉過就是了。至於那個數位輸入倒是滿有趣的,因為機器很小,所以不能放上大頭的光纖座或是 RCA 座的同軸輸入,這時候剛剛那兩個轉接頭就派上用場了。

同軸轉接

Fiio E17 同軸轉接

光纖轉接

Fiio E17 光纖轉接

由於兩個接頭一開始就附在盒子裡了,所以就不用另外買啦~

  Fiio E17 LO pass

這個很有意思,根據說明書上的說法,這個只要扳下去就會變成直通模式,所有平衡、音效、音量通通都會失效,大概就像擴大機的 Direct 按鈕那樣。 拆開機器首先看到超大電池

Fiio E17電池

拿掉電池就是這樣

Fiio E17拆機

不意外的都是 SMD 元件,能改的零件很少很少...也沒什麼空間。想要 DIY 還是做個 RA1 Clone 比較實在。 那麼最後就是試聽啦,這次分別接上 iPod 及電腦

Fiio E17_ipod
接 iPod 用的線是我自己用佑昇訊號線做的

Fiio E17_ipod

至於為什麼接 iPod 的 Phone Out ?我試過這樣比較好聽,把 Phone Out 聲音調最大,直接上擴的聲音音場、高低頻延伸都比 Line Out 好很多,我記得之前 Mobile01 也有一篇頻率測試的文章,證實 Line Out 的高底頻延伸確實比較鳥。 耳機部分則是 EM9D 跟 FX500
   Fiio E17_EM9DFiio E17_FX500

接上 iPod 之後,以 EM9D 來說對於低頻的量感以及下潛度都有不錯的提升,而 FX500 的聲音則更顯紮實。基本上雖然這兩隻耳機都是日本貨,但要把這兩隻推好卻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尤其是以用了新晶片的 iPod Touch、Classic、iPhone 等機器推更是很容易讓聲音變得太乾而不舒服。 Fiio E17 剛好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我有用 iPhone 4S 試),同時對於聲音的紮實度提升也有不錯的效果。 不論是在 iPhone 或者 iPod 上,我如果用 FX500 直上來聽搖滾基本上都是場災難,例如這個

   

當用 FX500 直推的時候,不論是人聲、或是樂器聲都會非常的「刮」,會非常的不舒服。就好像人聲很扁的那種感覺。如果拿來聽一些錄音本來就比較乾的,例如阿姆秀這張 CD
 

不但低頻不紮實,連人聲、打擊樂器的聲音都會讓人很不舒服。而如果加上 Fiio E17 來處理的話,就可以把這些問題解決掉了,同時推力的提升對於低頻量感、下潛度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幫助。因此如果用同樣的耳機、或是有相同問題的朋友不妨可以試試看。 接下來就是接上電腦的部分了
   Fiio E17_電腦

其實 Fiio E17 除了作為隨身耳擴之外,最大的賣點就是他的 DAC 功能。過去其他廠牌也曾經推出過一些同時兼具耳擴、以及 DAC 功能的小機器,不過那些都不是用來隨身用的,也不能作為隨身耳擴使用。而這台 Fiio E17 則剛好兼具這兩者,出門聽隨身聽時可以當隨身耳擴用,如果剛好坐下來用電腦,還可以接上電腦當成 USB DAC + 耳擴來使用,算是極具彈性的做法。

   

不知道為什麼,大多數的小筆電耳機孔都有嚴重的干擾問題,這真是一件神秘的事情... 

儘管 MacBook Pro 在直推一些耳機時已經有較為乾淨、不受干擾的聲音,不過在推力的表現上仍然略顯不足。因此在聽古典會有高低頻延伸不佳、音場窄小的問題。 Fiio E17 則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不只可以讓聲音更加乾淨,也可以增加推力讓耳機的高低頻延伸表現、音場表現都大幅提升。如果本身是使用聲音表現較差的小筆電、或某些電流干擾嚴重的筆電,而剛好出門時又想要聽音樂,那麼這台 Fiio E17 就是非常適合的夥伴了。以五千多塊的價格,可以同時買到一台表現不俗的隨身耳擴+ USB DAC ,我想是非常划算且值得一試的!

2011年7月7日 星期四

去看展覽吧!智慧的長河 - 會動的清明上河圖!



台灣現在還滿喜歡辦展覽的,再加上空出來的花博爭豔館,台北能夠辦展覽的地方突然就多了起來。今天要給大家看的是最近廣告打滿大的清明上河圖展 :智慧的長河 - 會動的清明上河圖。這是官網:http://river.ishow.gmg.tw/

在開始之前呢,我們先看一下官方的介紹影片吧!




有了初步的瞭解,我們就開始吧!先看看門口的照片:
DSC00847
注意看上面的旗子,上面就是寫“清明上河圖”,所在地點為花博爭豔館,也就是過去的中山足球場

所謂會動的清明上河圖呢,就是把那幅有名的清明上河圖(不知道的請點 這邊)以電腦動畫作成會動的樣子,我稍候會放上影片給大家看看,我們先來說說其他的部份吧!

10050314043d984946a064d838
上海世博 - 中國館

事實上這幅會動的清明上河圖原本是上海世博中國館的展品之一,下面那張就是我去年去上海世博時照的照片,基本上展覽都是一樣的,只是看的群眾不同,紅色箭頭指的就是“會坐在參觀動線中間的中國大陸人”,這是台灣所看不到的。

DSC05200


那麼就開始看展吧!
DSC00778
展場入口

由於清明上河圖的動畫是以投影的方式呈現,所以展場並沒有很亮的地方,反而都是以上面這張圖的感覺來佈置展場。

DSC00783

在上海世博中國館裡面只有動畫清明上河圖的展示,對於清明上河圖本身並沒有太多的著墨。但這次在台灣就不一樣了,這次的重點除了那幅超大的動畫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讓所有參觀者都能徹底的瞭解清明上河圖本身的藝術之美,因此一進門就先給大家來個清明上河圖的歷史背景教育。(詳細內容請看本文最上面的維基百科連結)

DSC00780

DSC00781

以為只有介紹而已嗎?當然不是,兩百塊的門票豈能如此馬虎?請看上面這張圖,除了三幅清明上河圖的介紹外,還有完整大小的複製品給大家細細的觀看。

DSC00785

非常有趣的是在這裡大家都會自發的排隊,反倒是工作人員不斷的在旁邊提醒“不需要排隊”,不過根本沒有人理他,大家都認為應該排隊觀賞,這點跟同樣是華人社會的其他地區倒是非常不同。

DSC00787

其實說穿了,清明上河圖就是一幅宋朝的Google街景,上面這張圖畫的是喝醉酒在河邊吐的人,像這樣的突發狀況在清明上河圖上處處可見,它所描繪的就是最自然的宋朝民間景觀。

DSC00793
DSC00803
DSC00811DSC00824

搭配各種媒介,例如立體圖卡、動畫、歷史介紹等等讓參觀者能夠徹底的瞭解清明上河圖的歷史背景、以及上面描繪內容的含義。我想這大概是有史以來最詳細的一次展出了,畢竟連故宮博物院也沒有那麼明瞭啊!這可是徹底瞭解這幅過去只有在歷史課本上看到的藝術作品的大好機會!看到這裡…我想兩百塊真的是值得的!

DSC00796
看看這個,連清明上河圖最有名的那座拱橋都做了模型給你看

看完上面那些介紹之後,就要進入主題囉!
DSC00823
恩…等等,我們先看看旁邊那些人物圖!

DSC00839

這些人物圖是在介紹動畫板清明上河圖的人物設計方法,畢竟一幅清明上河圖上的人至少有一千人以上,總不能每一個都慢慢去畫吧?因此採用了3D建模的方式,幫不同的人物建立3D的模型,再放入設計好的清明上河圖場景裡、並讓他們自己依照設定的動作去走,因此動畫板清明上河圖是以3D動畫製成的喔!下面這張圖說明了人物建模的過程:
和尚建模

DSC00826
這就是主題了,非常巨大!上面所有的人物都會動喔!

基本上這幅圖我認為不管是誰,看到應該都會有一種莫名的感動,因為從小就在歷史課本上看到的圖就這樣放在你面前,而且還會動!!在中國館看得時候就已經感到震撼了,這次依然有相同的感受。圖上所有人物的動作都沒有重複,而且也包留了原畫的“自然民間景觀描繪”,因此還設計了待宰豬掙脫在大街上亂跑、撞進攤販的動畫。我選擇了最廣為人知的清明上河圖片斷 - 拱橋(這也是歷史課本上最常引用的圖片),將完整四分鐘的循環錄了下來,大家可以點下面的影片來看,是FullHD高畫質的喔!

清明上河图
最常見到的清明上河圖片段 - 拱橋,下面是影片

背景的噪音不是展場的聲音,而是透過錄音的方式重現了清明上河圖中街頭的噪音,因此仔細聽可以聽到攤販的叫賣聲、街頭的人聲喔!

用文字描寫真的很難說明整幅圖的感覺,就好像我們無法對著清明上河圖想像上面人物會動的樣子。因此我只能用上面的影片讓大家稍微瞭解一下。整幅圖我看了五次才看完所有的部份,真的是很值得一看得展覽!

DSC00833

投影幕的下面則是以投影模擬出來的河流

DSC00832

這條河流是利用沙石墊底、上鋪紗網,再以投影的方式模擬出來的,上面兩張圖一看就很假,但現場可不是這樣的喔!現場看這兩條河流是非常真實的,看起來就像真的一樣,我在中國館的時候一直以為他是真的水流,直到這次看了介紹才知道他的運作原理,這點我真的很佩服製作公司的創意。由於太過真實,在中國館展出的時候每天工作人員都要在閉館之後清理被丟下去的硬幣,而台灣嘛…我看到下面令人憤怒的景象,可惜當時沒拍到丟的人,否則一定要拍下來放網路讓他丟人!

DSC00834
丟寶特瓶很好玩嗎!?

我們就別管那令人憤怒的事情了,先看看這個
DSC00830
這台就是創造出河流的投影機,現場有十幾台同樣的機器,都是垂直往下投影的

DSC00831
這台則是投影出清明上河圖的投影機,是超級巨大的投影機!(大約有平常看到的十倍大)

利用3D動畫,再加上電腦控制變形投影技術(投影幕設計成凹凸不平的樣子,但投影的圖像並沒有變形)、以及超高解析度投影機,最後完成的作品就是會動的清明上河圖,這可是近年來才能達成的藝術展現啊!

DSC00835
這是導覽機,喜感的中國風音樂+非常詳細的解說,如果去看建議一定要租一台!

我並不是第一次看到這幅作品,但這次來台灣我依然再去看了一次,畢竟上次在中國館匆匆忙忙的無法仔細看完。過去我們看到的清明上河圖都是不會動的,就好像看到Google街景一樣,能看到景象、卻無法想像真實運作的樣子,只是一幅“畫得很詳細”的街景圖罷了。但這次會動的清明上河圖卻給了我全新的感受,我可以從會動的人物去做更真實的想像,想像宋朝人民如何過他們的每一天,再加上現場播放的模擬錄音,更讓人有進入宋朝街頭的感受,確實是非常值得一看得作品。不管你是否曾經在故宮看過清明上河圖,都建議你直接到展場去看。那裡有全尺寸的複製品可以看(而且一次三幅,故宮還沒收藏這麼全呢!),還有超詳細的介紹,以及重點中的重點 - 會動的清明上河圖!推薦大家都去看!

喔對了,台大學生可以在小福買票,好像只要180的樣子,可以打電話去問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