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寗。如果有任何電子材料代購、音響改機、或行銷文章撰寫都可以與我聯繫喔!
我的信箱是chenning77711@gmail.com,手機 0921678029

2010年1月31日 星期日

我對音悅Orpheus的試聽、外觀設計感想

耳機如果說到Orpheus,我想比較有研究這塊的應該第一個想到會是這個


Sennheiser 限量三百套的靜電耳機Orpheus,定價在10000美金以上

因此從暑假的喜來登音響展之後就老是看到有人說在音響展試聽Orpheus之類的心得,總是讓我百思不解,難道真有Orpheus出現在我眼前卻讓我不識貨的把他遺漏了嗎?結果上網查一查才知道原來大家說的Orpheus是指這個:


音悅自己出的Orpheus…

音悅就是音悅音響,賣耳機的那家,我想這就不用多說了。不過他們居然自己出了耳擴…這就有點讓我驚訝了,不過既然都出了,我也聽過了,那就來說說我對這台台灣“Orpheus”的整體感想吧!

金字塔造型、詭異的藍光

前面那張圖是直接轉自音悅的網站,不過為了表示我真的有聽過、也順便呼應標題,所以放一下我拍的



沒錯,這就是為甚麼我說他是“詭異的藍光”。金字塔的擴大機外型第一個讓人聯想到的就是Nagra的金字塔擴大機PSA



但為了以示區別,音悅的Orpheus不只有個小小的顯示幕可以顯示訊源的選擇、在頂端真空管的部份也做了摟空處理讓真空管露出。基本上這些我認為還不錯,雖然我個人沒有很愛,但整體的設計而言…我覺得ok了。但這個“OK”卻要有個前提:沒有那些藍光。通常我們看到的管機都會維持真空管那獨特的“橘色光芒”,畢竟我們生活中會發出橘色光芒的東西也不多,但偏偏這台“Orpheus”卻反其道而行,硬是在頂端做了一堆藍光LED,在搭上藍色背光的螢幕…我真的不知道該說甚麼,我想我這樣說吧,這台機器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哪來的大陸機?居然拿來搭配HD800!?這就是我的第一印象,實在太~沒質感了.....但是音響這種東西呢,一定會有人說外觀不重要,聲音才是重點;不過我不這樣覺得就是了。

聲音普通,沒啥力道的HD800

那麼我們接下來就說說聽感好了,首先我為了這台機器還特地上網找了一下他的介紹。在音悅自己的網站上有一篇評測,意思是說這台“Orpheus”不論在力道、表現上都大勝官方推薦的Black Cube,我個人是沒有聽過Black Cube啦,所以我也無從比較,但力道真有這麼強勁嗎?我聽過兩次Orpheus,一次在喜來登、一次在朝代,都是音悅展房、搭配HD800(朝代那次還有搭配Denon D5000的樣子,有點忘記了)。兩次的聽感都給我一樣的感覺:普通。雖然Orpheus試聽的時候都是直接用音悅自己放的CD,不過裡面也是要人聲有人聲、要管絃有管絃的,因此在音悅類型上我想應該是不會有太多的偏頗,那麼到底實際聽起來如何呢?首先說說力道的部份,過去我曾經聽過不同的HD650組合,雖然力道隨耳擴而有差異,但是基本上HD650的聲音力道都是很充足的、只是充足有高下而已。但是HD800上Orpheus呢?我只能說,沒有。完全沒有力道可言,不論是吉他人聲、或是大編制管絃,聽起來都是輕輕的、弱弱的,完全沒有力道可言,也因此在我剛戴上HD800時完全找不到我第一次聽HD650時的那份“感動”。力道沒有了,低頻量、音場也跟著沒有了,不論是管絃低音的那份衝擊、或是人聲吉他聲直接傳進耳朵的那份“震動”,通通都沒有了。或許有人會說,那鐵三角也沒有很多低音啊!但那是鐵三角,這可是用來聽大編制會“很爽”的Sennheiser啊!我只能說,上了Orpheus的HD800…是我聽過最輕柔的HD800吧?

那麼細節部份呢?我認為還可以,但並沒有多到令人驚艷的程度,就是那種“啊,這耳機聲音還不錯”的那種感覺,但也就僅止於“不錯”,我認為表現完全愧對了HD800的“旗艦”之名。或許Orpheus的設計者不認為有這些問題、也可能他們將來會改進,但以我兩次聽Orpheus接HD800的感想…我只能建議想要買HD800的人,多多試聽其他耳擴吧!除非你真的愛死了那種聲音…不然絕對有其它更好的選擇!
(而且Orpheus好大一台…Orz)

幫ipod mini換電容吧!成功的塞入電解電容囉~

話說我從我的ipod mini改好以來我就一直想要發個文來給大家看一下,不過先是電容塞太緊導致插上Dock時耳機孔就不能用、再來Run了將近兩百小時候變難聽等等…所以我只好延後啦~先前好像因為這點被人炮了,不過我是覺得反正都是會發,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而且imod到底難不難這點我覺得也沒啥好說的,對於會拿銲槍、敢拆ipod的人而言當然很簡單,但有些人光是要他拆ipod就像是要他的命…這要如何讓他相信這很簡單呢?

我的ipod mini是我從露天上面收來的二手品,不過品像非~常的好,幾乎跟新的一樣,而且還付了全新的ipod圓場耳機(所以我把他賣掉、補貼一下)。我先前曾經有過一台ipod mini,不過在不小心摔到把轉盤弄壞之後就變成我亂拆研究線路的板子了,因此這次再收了一台來改,一圓我擁有ipod的夢想~那麼我們就先看圖吧!



雖然這台ipod mini據賣家說他根本沒拿來聽過,不過既然要拆了,所以我就順便連電池都換成大容量的,所以我的電池是黑色的(原廠是藍色的)。另外我為了可以裝更多的音樂(我都裝Aiff),所以我也順便把記憶卡換成32G的CF卡。CF卡跟ipod mini的一寸硬碟界面共通、因此插上去就可以用了,這我在兩年多前曾經改過一次並放在我的Blog上:。(這台就是前面我說摔壞的那台)我改的位置跟另外那篇不太一樣,我只有改掉DA出來那兩顆SMD電容,線路的部份我並沒有短路直接連到Line out口那裡去,如此一來就可以讓耳機輸出繼續使用。雖然這樣到Line out的部份就還是得走那些多餘的線路,沒有達到所謂imod的效果,不過我現在只有一台ipod,也沒有隨身耳擴,因此我還是必須要有耳機輸出才能在外面聽,所以就不改掉他啦~

不過正如同上面那張圖所示,由於記憶卡太大張了,所以另外一顆電容會沒地方塞(下面那半張圖),為此我還想了很多種辦法來硬塞那顆電容。搞了好久,好不容易塞好了,卻發生插上Dock就無法用耳機孔的窘境…因此我只好心一橫,把他變成這樣



沒錯!就是把CF卡的外殼給拆了,為此我還拆了另外一張2G的卡來研究怎麼才不會破壞外殼(這樣以後壞掉才能送修)。拆掉的CF卡尺寸頓時少了不少,不只厚度、連長度都少了足有一顆電容的直徑,因此我就成功的塞進去了



這樣一顆塞在下面,一顆躲在Hold鍵的下面,就完美的把兩顆小電容塞進去囉!而且照現在這個尺寸來看,我就算再多改兩個電容也是放得下的,只是目前還沒想到要改哪就是了…如此一來就算我以後把他弄成大陸人改的那種mod形式我也不須要把電容拿到外面的Dock去了,可以完全的把電容塞在ipod裡面。我估計如果稍作改變,ipod video應該也是可以塞電容進去的,就不用另外去改Dock啦~就等以後我再入手ipod video的時候再說吧!

這次改造我是把最上面的那兩顆SMD電容換成Philips(BC)的013 100u電容,這顆是Philips(BC)最小顆的100u電容(應該說我會用的系列中的最小顆),平常就是用在交連的地方,聲音表現高音甜美、細節豐富。剛改好的時候…我只能說:這細節太犯規了!細節意外的豐富、連一些管絃樂團一些過去用CD座機(改過的CD880)都沒聽到的翻譜聲等小聲音都跑出來了!不過這當然是用耳機才聽到的就是了。音場也變得豐富許多,不過在低音、人聲甜美的部份卻消失了不少,這倒是讓我很驚訝,因為這是過去我用013從沒遇過的問題。後來想想,還是先Run再說!於是我就直接插在Dock上24小時不間斷的Run,Dock的Line Out跟耳機孔的輸出我都同時接東西讓他發聲,在台北的那段時間確實每天都有進步(在低音、女聲甜美的部份),但在我回家之後…問題就發生了!聲音變得又乾、又硬、人聲很刮,雖然低音表現、細節、音場這些表現都很好,可是就是很乾很硬很刮,這可真是讓我苦惱了,這樣我在家不就都不能用耳機聽了嗎?(這個現象只有耳機輸出有、Line out反倒沒有),還讓我不斷的在考慮回去到底要怎麼換電容…結果在我很失望、把他丟著兩三天之後(讓他跑到沒電自己關機),我抱著再試試看的心情把他整台重開(就是按著menu跟中間圓點Reset)…聲音居然回復了!不只原來表現很好的那些部份有更進一步的表現、連之前有點硬的人聲也跟著甜美了起來、低音也更扎實、凝聚(只是還是沒有很沈、不過我想這個上耳擴就可以解決了)。因此我才決定還是把這篇文發出來,不然聲音不好聽我可不敢發啊!

到目前為止聲音我非常滿意,只是現在在家裡、也沒辦法再次接上801的系統看看之前發現的“空氣感、低音下潛不足”的問題有沒有改善,但是單就耳機部份、Line out到耳擴(我回家有把耳機系統搬回家、ipod mini當訊源)表現也不輸一般的CD座機了,以一台單買機器只要一兩千塊(記憶卡都比他貴!)的ipod mini來說,我認為是相當值得了!至於我之後會不會真的把他改成imod呢…如果我有錢衝一台RSA的隨身耳擴,我就改!">

2010年1月28日 星期四

Echo AudioFire2 心得與改機分享~

我想AudioFIre2這台俗稱AF2的電腦DAC應該算是有點名氣了吧?雖然使用FireWire作為界面讓他的易用性對Windows族群來說差了一些,不過一來我個人用mac、再來我認為他算是七千內相當好聽的DAC了,而且耳機直推的效果也不錯,我可以不用一定要接耳擴,所以我就衝啦~


借用官網的圖來放一下

當初買的時候我只有試聽一下,在這之前我用的是Creative X-mod,雖然是很方便也滿漂亮的小機器,可是他那有點太糊的聲音我就很受不了了,再加上我的CD改過之後解析一整個提升,X-mod的糊就更讓我受不了了。所以我聽的第一個重點就是細節的改善,AF2的細節確實有多了些、加上可能是推力比較足,在耳機直推的動態、低頻表現上都有優於X-mod,因此雖然提升沒有想像的大,不過衝著也只比X-mod多出了將近一倍的價格就可以有這樣的提升,我就直接買了。買了之後…基於愛改機的個性,所以我還沒上機再聽一次就直奔八德佑昇音響去選料改機了。這次的改機重點在於VR、內部電容用料、跟OutPut改成RCA頭,細節請聽我慢慢解釋,首先請看看這張圖:



後面的RCA請先不要理他。首先是VR的部份,由於一開始的VR看起來有點鳥,而且VR這種東西對聲音影響又很大,所以我直接就把他換成ALPS的小綠殼VR了(這個是體積最剛好!)。VR有點難換,因為這種比較精密的電路板都很難解焊、而且有六隻腳也讓解焊的難度增加了不少。最後是直接把六個焊點弄成一大沱銲錫、然後一次加熱熔解再拔起來,浪費了不少銲錫。再來是電解電容的部份,由於內部用料也是很爛,所以我就通通換成Philips的電容(被併購之後現在已經叫做BC囉~)藍銀色的那種是013系列、藍皮的則是136系列。在我的經驗裡,這兩種搭配可以讓聲音溫潤點、但是卻又可以大幅提升音場、低頻、細節的表現,因此如果想省事、或是空間不夠的情況我都會這樣搭配。不過大家可能會好奇,為甚麼那顆136要塞在那裡?圖片上面已經破梗了,不過我還是想要下一張圖片再說!



因為AF2利用了兩片電路板(透過那一堆金色插Pin來連接)的方式來縮小整體的體積,使得AF2的體積只有差不多兩包香煙那麼大(比較厚一點)。因此最後兩片電容是必須合起來的,上下兩層的電容也會因為這樣而卡在一起。以前我曾遇過一個人也因為有同樣的困擾,而使得他的AF2用了BC裡面體積較小、聲音較差的電容。不過我現在這樣就解決啦~我先把013的小電容通通站好,然後把136的電容藉由他的“腳長優勢”,盡可能的把136電容拉到不會去卡到另一層電路上面電容的地方,因此雖然看起來136的電容好像都任意的歪向奇怪的方向、腳也亂凹一通,但其實這樣的折法就可以讓上下兩層的電容“很密合”的組合在一起囉!我們看這張圖



從這張圖就可以看到,那些看起來像是任意彎向一邊的電容其實都剛好可以嵌進另一邊電容所“圍出來”的空間,就不會有卡住合不起來的問題囉!那麼這些都搞定之後,最後就是這個啦~



原廠AF2是搭配了兩個6.3耳機頭的輸出,不過這樣子就得搭兩個6.3 => RCA接頭,或是特別製作 6.3 <=> RCA的線材。但是前者的品質都很爛、而且還會突出來一節,後者則是還要多花錢做線、而且還只能給AF2用,這根本不符合我的原則啊!所以既然改機了,就要給他改徹底!我把那兩個6.3的座拆掉,換上了兩個SwitchCraft的純銅RCA座,配線則用Carol的機內配線做連接,這樣我的AF2就可以使用各種RCA線材,不只方便、也可以拿來當玩線材的訊源囉~(CD的屁股在櫃子的深處,每次換線都很麻煩…AF2則是可以直接放在桌上~)

整體改完、Run了一段時間之後,他的聲音表現就…跟我其他的器材差不多了。我覺得應該是我個人偏好的關係吧?只要是我改過的機器聲音都差不多,都是那種三頻均衡、音場大、細節多、、聲音厚、音色偏中性但帶一點點甜的感覺。音色表現就是前面說的“中性”,也就是聲音完全以真實樂器、人聲的表現為調音參考來調出來的走向。另外我常聽大編制管絃、所以在音場、細節表現跟動態上我也相當重視,這也是我改過的機器所特別強調的一點。但AF2還是有他的缺點在、而且還不小,那就是整體的音場表現雖然有很大的提升,不過若是接在B&W喇叭的那套系統上就會少掉了那份“空氣感”,因此聲音會變得比較窄、低頻也比較下不去(畢竟只是七千的東西啊...)。不過如果拿來接耳機的話就很不錯囉!當然直推耳機會有動態不足、低音下不太去的缺點,不過這些只要幫他上耳擴就通通都可以解決了。目前我的AF2是我的主力電腦訊源,我想我應該在有能力換成Apogee miniDAC或是DAC10那種等級的東西之前我應該是不會再換了吧?頂多就是再幫他加個電供吧!(雖然mac的電腦會供電了,但是有個獨立電源總是比較好)


Apogee miniDAC

2010年1月24日 星期日

[心得]我最愛的耳塞耳機:鐵三角 EC700Ti

其實在我到台北面試大學的時候曾經看過店家在賣CM7Ti,但那時後不知為啥突然想當個不亂買東西的小孩,所以我媽問我要不要買時我居然跟他說“不用好了,省個錢”。沒想到等到我後來想到要買的時候居然已經買不到全新的Cm7Ti了...(耳機我不喜歡二手的),所以放張Cm7Ti的圖來紀念一下吧.....


後來上了大學、開始我的耳機之旅之後我就開始我的搜尋Cm7Ti之路,不過正如同上一段所說的,我已經找不到了。所以我就在鐵三角剩下的EC7跟還可以買到的Cm7中徘徊,不過剛好看雜誌說將要推出EC700Ti跟CM700的消息,所以我就決定等等啦~這中間還買了不是很滿意的EM700(後來出手出掉了),等到我確定可以同時試聽EC700Ti跟CM700的時候我就直接跑去試聽囉~


這個是EC7,也就是上一代的EC系列


這個則是EC700Ti,比EC7多了Ti的外殼、跟大了20%的發聲面積
(我的EC700Ti放在台北沒帶回來,所以從網上借張圖來放)

雖然EM700的經驗已經讓我知道“新的不見得比較好聽”的事實,但衝著Ti這兩個字,我硬是忽略了Cm7同期的EC7仍然可以輕易買到的事實,直接把EC7忽略,直攻EC700Ti跟CM700。CM700我就不附圖了,第一我沒買、第二..他就長得跟CM7一樣嘛~在試聽之後我選擇了EC700Ti,因為Cm700的聲音雖然更直接、低音表現也比較好、但是音場極小,而這恰恰是我無法接受的,因此我就直接選擇了從聲音到外殼都投我所好的Ec700Ti囉~

我耳機買了之後我都會接在隨身聽上整日24小時不間斷依照我的“新耳機Run in順序表”來Run,一開始剛買的時候聲音表現並沒有很好,除了高音挺亮的之外,不論是低音、音場、或是聲音分離度表現都沒有很令人滿意,再一次的,我又買到了剛開聲一點都不迷人的耳機。不過再經過這樣日夜不斷的Run in一個禮拜之後,令人感動的低音出來了!雖然聽了四年,E700Ti的低音還是不怎麼沈,不過他的低音質感還挺不錯的,不糊、收放控制也很棒,音場也開闊了不少,不過最大的改變我認為是在聲音分離度上。我所聽過、擁有的鐵三角耳機都會有兩個缺點:音色怪異、聲音分離度不佳。不過Ec700Ti在我長時間的Run in之後,這兩個缺點都沒有出現,一開始的糊也隨著Run in時間的增加而漸漸消失了。我現在的Ec700Ti在音場、聲音分離度、音色的表現都非常的好了,以一隻小耳塞來說,我對他已經沒有更多的要求了。(不過我最近自己混出了超低音的音軌來Run,硬是再榨出了更棒的低音下潛度)。應該會有人想問“那有女毒嗎?”,我自己感覺是沒有的,EC700Ti的高音很清亮、高音的表現也沒有過多的潤飾,雖然高音很好聽,但卻不是鐵三角那種“醉人”的高音,因此我認為EC700Ti是沒有女毒的,也因此我認為他EC700Ti是鐵三角耳機中“最不鐵三角”的耳機,因為他的整體表現都不會讓我有“啊,這是鐵三角”的感覺。

雖然對於當初沒有把CM7Ti買下來我依然感到扼腕,但對於EC700Ti我也完全沒有後悔,雖然他現在最常擔任的工作是“我的手機免持耳機”,但他的很棒的聲音表現、很堅固的外殼、可以牢牢固定在耳朵上的掛鉤都讓EC700Ti成為我外出逛街時的最佳隨身耳機,因此雖然EC700Ti是我在找不到Cm7Ti的情況下買的,但他卻是我現在最愛的耳塞耳機!

[心得]我的第一隻耳道:Victor FX500

自我上大學買了第一隻耳機EM700之後,我就不斷努力的補齊我的耳機陣線。直到買了耳罩Denon D1001,我的耳機陣線最後一塊缺角就是耳道式耳機了。最開始我是鎖定ER6i作為我的第一選擇的,因為Shure對我來說造型不甚好、聲音也有點太粗了,所以我選擇小巧可愛、聲音耐聽的ER6i。不過就在我即將下手的那幾天,我發現了這個



這不就是我曾經很想要買的JVC木質震膜嘛!我一直一直很想買一套JVC的木質震膜床頭音響,因為木頭對我的吸引力實在很大…直到今天我還是很想買一套。在看到這個廣告之後我就動搖了,想不到這時候又得到阿姨將要去日本玩的消息,於是我就心一橫,直接轉向一隻我從來沒聽過的耳機懷抱之中了......


這就是我的FX500囉~

大家可能會說,那這個到底跟JVC有啥關係?首先Victor是JVC在日本的品牌,兩個就是所謂的Victor JVC,他們是同一家公司



而所謂的JVC木質震膜則是指前幾年JVC推出的床頭音響喇叭,他的震膜是完全以特殊技法將木頭壓製成型的,不只漂亮、也有很特別、有彈性的低音,再加上他是木頭這點,讓這套音響一直深深吸引著我…


就是那木頭色的震膜,他就是JVC以特殊技法製成的

而這隻VIctor Fx500的震膜就是以同樣的方式製程的,再加上他那木製的聽筒外殼…對我根本就是無可抗拒的吸引啊!(已經超過EW9的程度了)那麼不多說了,直接說說他的聽感吧~

剛拿到FX500 的時候我當然是立刻試聽了,我是直接接我的那套耳機系統啦!當下的感覺還滿滿意的,聲音屬於厚實類型,聲音滿充沛的。不過在剛開聲的時候音場不是很寬,低音雖然很足但卻不沈。因此整體的表現並沒有說“驚為天人”,不過還滿耐聽的就是了。不過在經過一個禮拜不間斷的Run之後整個聲音就改觀了,低音不但更沈、而且低音質感還滿不錯的,音場也變寬不少,整體的聲音走向並沒有甚麼改變,不過全方位的表現都有很大的提升,整體表現還算均衡、也沒有甚麼音染。聲音屬於耐聽型的,也就是說不管聽啥類型都不會太刺激,雖然整個聲音感覺跟Er6i差很多很多,但還是很耐聽。如果用礦泉水來比喻的話,那ER6i就是冰的Evian礦泉水,沒有味道、卻又能細細品味出他那獨特的甘甜,而FX500就是冰的佩綠雅氣泡水吧!可以帶給舌頭很多很多的刺激、但卻又不會太多刺激而感到膩、在刺激結束後還能得到一點點的甜味,我想這就是FX500給我的感受。不過FX500雖然聽啥都不錯,但唯獨女聲的聲音會刮。照理說應該是不會有這種情形的,不論是以其他音樂類型來判斷、或是過去聽JVC木質震膜喇叭的感覺都不應該這樣。但…這是卻是不爭的事實。所以我不斷用不同的音樂去Run,一直試到用棕色噪音連續Run了一個禮拜才有改善,目前我已經累積用棕色噪音Run了將近一個月,當然整體聲音表現、特別是低音下沈會有所提升,不過最大的改變還是女聲的部份:女聲不刮了~

整體看來,Fx500應該是屬於那種很難Run的耳機,我想大概是震膜類型的緣故吧?雖然很多人會說甚麼耳道耳機不須要Run之類的,但對於FX500是絕對需要Run的,他不只需要、更是“非常需要”。因此如果你有FX500,卻對他的聲音不甚滿意的話,那麼把他拿出來,去下載個棕色噪音好好的給他Run一個月吧!相信他的表現絕對不會讓人失望!

[心得] 我的耳掛:ATH-EW9

我曾經擁有過不少隻耳掛耳機,從Sony八九百塊的耳掛一路到EM7、Em700,但是最後我留下的耳掛卻只有一隻:號稱耳掛之王的EW9。這隻耳機曾經謠傳過台灣要停售、日本要停產的消息,不過從今天還是可以輕易買到EW9的情況來看,那些消息應該都是拔辣消息,可以不用管他們。這隻耳機在我高中的時候首次發表時就已經被我列入“今生必收”的耳機行列之中了,原因無他,就是他那美麗的櫻花木外殼。


EW9的櫻花木外殼會隨著時間而有顏色上的變化,一般來說放越久會越黑,不過我的倒是沒這回事

前面說過我玩過很多耳掛,不過那些耳掛…其實我覺得就是在那邊要高音就沒低音、要低音就沒高音的迴圈中不斷打轉,即便到了EM700亦是如此。因此在慢慢測試之後我就決定直接直衝我高中的夢想:EW9了。其實買這隻耳機根本沒啥過程可言,甚至連試聽都沒有,我唯一的考量就是“到底要不要想辦法弄到限量的EW9 Limit Editon”


限量版的EW9,更為接近木頭原色,我個人認為比EW9更漂亮

不過後來考慮到入手的難度問題就放棄了,直接就衝了這隻EW9回家。以耳掛耳機來說,我個人認為可以說很難找到比這隻更好的了。但這並不代表EW9是完美的,而是出耳掛的廠商實在太少了,那麼EW9到底聽起來如何呢?EW9我認為是很明顯很明顯的女毒,聽女聲的表現可說是目前可買到的隨身耳機中的頂峰層級了(Cm7Ti已經買不到全新的囉~)但是這種很棒的表現也就僅限於女聲而已了,當然他還是有很不錯的低音跟一些音場表現,整體的表現在耳掛耳機中就像我說的:頂峰層級。可是Ew9有個很致命、也很嚴重的缺陷,就是他的音色。其實我認為這個問題並不只存在於EW9而已,可以說鐵三角的木頭耳機都有一些這樣的問題。EW9過度修飾的高音會讓同樣擁有高音的樂器聲音變得很怪,因此你可以在Ew9中聽到很怪、不好聽的小提琴聲,而鋼琴更是…缺乏顆粒感且模糊不清。這個問題一直讓我很困擾,因為一隻耳機只有女毒對我來說是沒有用的,因此我就開始尋找這個問題的原因。

後來在經歷過換耳機接頭、換裡面塞的海綿、換線之後,我終於抓到造成鐵三角這種特殊音色的原因:線材。我把EW9的線材換成Carol的機內配線,接頭則改用SwitchCraft的3.5接頭。如果要用其他耳機來形容開聲剎那給我的感覺,那大概就是Sennheiser PX200吧!聲音非常的清亮、正確、細節豐富、音場寬大。那麼這樣說起來聲音就變好了嗎?並不然,因為EW9引以為傲的女毒完全消失了,就這樣消失殆盡了.....因此我個人認為,EW9的女毒並不是甚麼“特殊單體結構”、或是“木頭外殼的完美共振”所創造出來,而是直接以線材的糊、以及高音部份的圓潤修飾(簡單說就是把聲音亮的那個部份“包”起來)來達到女毒的效果。而這樣確實會讓女聲更為甜美、圓潤,但卻也犧牲了聲音的清亮、以及原來該有的高音泛音延伸及顆粒感。從這部份來看,鐵三角的女毒祕訣應該是他的線材吧?不過我沒有PX200可以拿來換成EW9的線試試看,所以我也無法肯定這個假設。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如果換掉Ew9的線,那麼Ew9的女毒將會消失殆盡。因為我覺得“這樣好像就不是用EW9了吧?“,所以我後來還是把線材換回EW9的原始線材,只有把裡面的海綿換成蠶絲,換取多一點的低頻量及細節。因此我現在的EW9仍然可以保留他的女毒囉(當然也保留了古怪的小提琴聲)。

雖然我批評EW9這麼多,但EW9仍然是我非常喜歡的耳機,他那舒適的佩帶、以及精緻漂亮的外觀仍然深深的吸引我。至於他的聲音嘛…我認為只要你別拿他來聽古典,就不會有這些問題啦!(拿來聽Susan Wang就很棒囉~)

2010年1月23日 星期六

[心得] 我所聽過的耳機:Beyerdynamic DT990


拜耳的耳機我幾乎都沒聽過,唯一有聽過的只有DT880跟DT990,想當然…都不是我的


DT880

照理說我應該每隻耳機都不會放過才是,但為甚麼會獨獨漏掉了拜耳呢?最主要是他的外型…我看過的第一隻拜耳耳機是DT990,那時後實在讓我..不知道該說啥,怎麼會有耳機長得像百葉窗呢!?那時後正是我最瘋鐵三角的時候,因此這種“百葉窗”的莫名造型實在讓我無法接受,HD650的紗窗我已經覺得很冏了,這個百葉窗是怎麼回事!!


我覺得很像百葉窗的DT990

因此儘管我試聽了許多大廠牌的耳機,卻獨獨漏掉拜耳家的耳機,完全沒想到要去聽聽看。直到之前朋友說要做耳擴,跑去借了“號稱很難搞”的拜耳耳機我才有機會一聽拜耳的聲音表現。那時後借的是DT880跟DT990,不過是哪個版本、幾歐姆的我已經忘記了,不過目前我的志向只在於記清楚各家耳機的走向與特色,所以也沒太注意這個問題。

當時接的器材是佑昇大改的Philips CD880直推(880的耳機輸出也是不錯的...),以及CD880 => 佑昇1050芯RCA => 我自己改的那台Beyond。我知道這樣的組合可能很多人會叱之以鼻,但先不說那時我只有Beyond可以試,即便是現在我也認為我的Beyond不差,或許在推力上遜色了些,但在細節、音色表現上我是相當有自信的(有點扯遠了)。總之呢,那時後測試的器材就是這樣啦,試聽的片子是FinalFAntasy 20020220的曲子(這是一片有管絃、有合唱、還有女聲獨唱的好片!)。


就是這張!

一般我測動態的部份我都會用 Don't be afraid這首來測,最主要是因為他的節奏快速、音量變化大、以及有很響亮的打擊跟銅管。這首聽起來應該要是層次分明、細節明確、低音顆粒明確且銅管、打擊音色要亮、斷奏要明確但又不失殘響,在此同時也不能失去錄音本身帶有的極大空間感。這些必須要同時兼顧有點困難,至少我聽過能夠全部條件兼顧的音響也沒多少套,總是可以挑出一些缺點來。而我以DT990來測試的結果是…很好!過關,可是在動態、低頻的表顯上略有不足,這部份我認為應該是我耳擴的推力不夠或是耳機沒Run開造成的,因為耳機不是我的,不能說“先Run個兩百小時再說”,不過以初步的聽感來說我已經相當滿意的了。其次是女聲的部份,我以いつか帰るところ ~Melodies Of Life (FFIX)來作測試。這首曲子的女聲錄音並沒有太大的修飾,因此容易會有“聲音硬硬”的感覺出現(其實女聲應該是要這樣的,這有一點難解釋,但總之不太容易會出現鐵三角那種聲音就是)。不過這點我並沒有太大的感覺,畢竟正如我剛才括號裡說得,女聲其實不太會有鐵三角那種聲音表現…這有點難體會,但確實如此,尤其是他在你耳邊唱的時候。不過我認為以我在DT990裡面聽到的聲音…比較偏向我說的“真實世界的女聲”,但確有點偏硬、不耐聽,我想這應該還是因為沒Run開的關係吧?整體來說,DT990給我的感覺很像HD650,或許會有人想炮我這句話,但這是我的感受。如果說鐵三角是慵懶的女生,那DT990跟HD650大概是氣勢雄壯的男人吧?只是他們的聲音還是有所不同,但那就不在我目前的注意範圍囉!

就我的試聽印象來說,DT990跟HD650一樣,都是很適合拿來聽大動態管絃、合唱的耳機,只是他也跟HD650一樣,很難餵飽。因此在耳擴跟訊源的部份就要特別下功夫去搭配囉!至於DT880…因為我覺得DT990在動態、低音表現上都比他好聽,所以他的版面就比較少了…我只能說兩者各有可取之處啦,這點可能要請有興趣的人實際試聽才能挑出自己喜歡的型號,不過我的話…我選DT990囉!

[心得] 我所聽過的耳機:Sennheiser HD650



我自己並沒有HD650,所以就借用這張HD650娘的圖來放一下。



說起來HD650算是我“認識很久”的耳機了,在我還沒開始玩耳機之前的高中時代就已經耳聞過這隻Sennheiser旗艦的“大名”。不過現在的旗艦已經被HD800給取代了,之後有空再來寫寫HD800的心得文吧!我會開始玩耳罩的原因在D1001那篇已經說過了,至於為甚麼沒有攻頂…則完全是個人“不咬牙”造成的。不過這隻HD650我想我…除非有變化否則我應該是不會入手了,原因無他,就是開放性的耳機太吵了。初次試聽的時候,聽完拿下來時給我的震撼太大了,HD650的聲音已經不能以“小小的音樂聲”來形容,而是“一對好大聲的小喇叭”...不管HD650是不是戴在頭上,他發出來的聲音都像是一對小喇叭一樣的大聲,這樣對我來說完全就是失去戴耳機的意義啊!根本戴不戴耳機都會吵人嘛…


完全沒封閉的結果,就是戴了兩個小喇叭在頭上…

不過HD650的好聲卻是有目共睹的,因此儘管我可能根本不會去入手他,但只要讓我看到我卻絕不放過試聽的機會。因此HD650我總共搭配過:V8 Xcan、HA-1A、Cute Beyond、寡國小民一、二代,我記得的就這樣。細節的部份我不太清楚,因為我實在不好意思在別人那試聽耳機試聽太久,所以我大概都是把整個走向、感覺記起來而已。


大陸的Cayin HA-1A,底噪無敵大聲的一台機器

HD650的聲音還滿“震撼的”,算是我聽過的耳機中在大動態管弦樂的表現最好的(HD800..這個再說),低頻、音場、聲音分離度都無話可說,令人驚訝的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其細節依然不減、反而能夠聽到很細微很細微的細節表現。如果用喇叭來形容的話,大概就是細節超級多的B&W 801吧!不過雖然氣勢很棒、整體管絃演出的表現也是好到不行,但在人聲的表現卻反倒沒有那麼的“令人驚艷”,並不是說不好,就是沒有那麼令我驚艷就是。我想這個大概是因為受到鐵三角跟grado的影響吧?所以這點我倒是沒有很在意,畢竟那也不是我常聽的音樂類型。

整體來說,HD650是相當值得買的耳機,如果你不介意戴的小喇叭在頭上引人側目的話。不過必須注意的是,買HD650請務必準備等同、甚至超過他的預算來幫他搞好訊源跟耳擴的部份。不給他好的訊源,你聽不到他的好聲,不給他好的耳擴,你還是聽不到他的好聲…所以要玩HD650,這些錢是肯定得花的(而且建議一次購足,不然會以為HD650只是“浪得虛名”而已)。至於為甚麼要準備等同甚至超過他本身價格的預算呢?好的訊源都很貴這就不用說了,我要說得是他的官方建議耳擴…我也忘了叫啥牌子,反正就是比他自己貴就是了。

2010年1月22日 星期五

[心得]我的現役耳罩:Denon D1001

從開始接觸音樂以來,我一直都是玩音響的。等到讀大學離開家裡住宿舍,才開始接觸耳機這一塊。最開始也只是買個聽隨身聽時可以用的耳機,並沒有想要接觸耳罩,因為我覺得戴耳罩很麻煩…所以我在宿舍還是繼續聽我的音響。直到大二搬進了作息超不正常的新室友,才有了轉變…


一開始我只是想要買附全罩式的耳機,這樣戴起來比較舒服。那時後我很瘋鐵三角,可是又沒有預算直衝W1000,所以我是抱著鎖定ES7的心情跑去試聽的。結果到品+一試聽才驚覺:這也太湖了吧?有低音也沒用啊!於是我只好在品+重新試聽各個品牌差不多預算的耳機,但說實在的,這個價位帶(五千上下)還真沒有甚麼可聽的耳罩耳機,這點讓我相當困擾(但還是耐著性子慢慢試聽)。後來我突然想到“Denon”不是剛推出耳罩嗎?聽說還不錯的樣子,於是我就拿來試聽啦~結果我就…


帶回家了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好吧,其實這也沒什麼,只是品+的Denon耳機在大約一個月後大幅降價,讓當時沒有咬牙直衝D2000的我後悔不已(這就好像我沒有直衝Dell 2709一樣令人後悔)。

說完了這隻耳機的來歷,該是說說聽感的時候了。當初買這隻耳機主要是因為他屬於“封閉式”耳機,這樣才能真正防止聲音外漏。但為甚麼挑Denon呢?首先是他的音場。一般來說,封閉式耳機的音場表現都不太好,會有一種“悶住”的感覺。可是D1001越完全沒有這種問題,反而他橫向音場的延伸、無壓迫感都會讓你覺得“他是隻開放耳機”。當然跟真正的開放耳機還是差很多,但是戴上去的瞬間確實會有這種感覺,長時間的聆聽也不會帶來任何的壓迫感。我認為上面這點是Denon D1001最大的特色:音場大、無壓迫感的耳罩式耳機。音場表現如此,聲音音質表現亦是如此。D1001的聲音很自然,不會有很亮很亮的高音(當然也沒有很毒很毒的高音),也不會有太衝、太快的聲音表現。而是一種自然、無壓迫、無音染的聲音表現。在解析方面則算是中等,當然如果搭上細節豐富的訊源、耳擴會讓D1001有更上一層樓的表現。

Denon D1001可以很明確的反應你的訊源、以及耳擴變化,因此拿來測試訊源是不錯的選擇,不過真要弄到好聽就得費一番功夫搭配了。D1001我記得他是定位在外出用的耳罩,因此像我這樣玩他的…應該也不會太多吧?我目前的耳機系統的搭配是自己改的Pioneer PD9700 => 佑昇1050芯RCA線 => 自己改過的Beyond,聲音走向嘛…就是自然、音場大、無音染這樣,是以“追求正確的聲音”而做的改機與搭配。就我的聽感來說,這樣的搭配即便到D5000也可以有相同的走向(但整體會因為耳機而有很大的提升),只是我會不會再升級耳機呢?就等考上研究所再說吧!">

2010年1月21日 星期四

[心得]我最喜歡的喇叭:B&W 801


B&W這家公司總是號稱他的喇叭“廣為錄音室所用”,不過說真的,除了Abby Road跟盧卡斯音效之外我還真不知道還有哪幾家是用他家的喇叭來作監聽。一來巨大的體積並不是一般錄音室的狹小空間可以容納,一來則是他的價格驚人、並不是一般小錄音室可以負擔得起。因此平常會看到的B&W喇叭通常還是應用在家用音響系統比較多,而且大多用為兩聲道(當然有錢人還是會所有聲道都用啦...)。我最常聽的是B&W 801 Matrix,幾乎可說是…天天聽吧?不過不是我家的就是了。


姑且不論喇叭本身的價格,光是旁邊的CLASSE後級就要價不菲了

我們知道,除了鸚鵡螺之外,8系列是B&W的旗艦喇叭系列,那位甚麼要強掉Matrix呢?因為B&W的型號一直沒什麼改變,只是會將他的最新技術名稱加在型號之後。而Matrix是以前B&W箱體結構技術的名字,而現在有了Nautilus鸚鵡螺管之後這對喇叭就改成叫做801 Nautilus了(有鑽石高音的則必須在801後面加個D“801D Nautilus“),所以我們可以很輕易的從型號來判斷B&W喇叭的年份、以及世代。


801 Matrix最大的不同在於他的中、高音外殼都是方形的,Nautilus則是圓形的

我聽的B&W 801 Matrix前後級都是佑昇音響自行開發的,前級為佑昇七管前級、後級則是佑昇PH113,訊源部份就不一定了,端視那天要聽的音樂來源而定(我還拿過NDSL去接..超難聽)。在我的感覺,B&W的喇叭非常注重訊源跟擴大器材的搭配,雖然他並不是很靈敏的喇叭,但是對於前端、到擴大設備之間任何的微小變動都會很明顯的浮現出來。因此801這對喇叭非常難搞,只要有一點點細節沒有搞定,哪怕只是機器線材沒擺好(電源線跟訊號線雜在一起),都會讓801發出不夠好的聲音。或許對於初次接觸801的人來說都會為他那充沛的低音、以及明亮的高音給震撼,但若好好的跟他相處之後,他那難搞的特性將會一一浮現出來。對於B&W 801的搭配困難…我自己有很深的體悟 ,常常搞了半天,就是有那麼一點不對,但偏偏那又不是喇叭造成的,必須一一檢查才能找出問題所在。但只要你搭配正確了、並且所有的細節都搞定之後,他就會給你非常充沛、音場寬大、細節極為豐富、且正確(相對真實樂器而言)的聲音,那時後我認為已經不是感動可以形容的了,而是一種確實的現場音樂會聆聽感受。


Nautilus長這個樣子,高音的部份後面還有長~長的鸚鵡螺管,非常容易分辨

B&W 801對我而言,他是一對必須細心調整、用心搭配的喇叭。由於他本身喇叭優異的設計,使得他能夠很明確的反應所有前端器材的變化。當然,也能明確的反應音樂的各種微小反應變化。因此B&W雖然難搞,但若是想要一對真的好聽的喇叭,我會推薦B&W。至於他很難搞…我想這個就花點時間,搞定他吧!他的好聲,值得為他付出。

[心得]我最喜歡的訊源擴大機組合:nagra CDC與Nagra PSA


這次要分享的心得是“我所聽過、我個人最喜歡的訊源與擴大機”。我聽過的音響品牌很多很多,若要我從其中挑選出我最喜歡的組合,我會毫不猶豫的直接說出來:瑞士、Nagra的CDC前級CD播放加上Nagra PSA金字塔後級。這樣的組合我第一次聽到是在圓山音響展的亞柏力展房,那次房間中人很少(這個稍候再解釋),所以我在裡面聽了將近一個小時,是到目前為止我在音響展單一展房中聽過最久的一次,先讓我們看看機器圖吧!


Nagra CDC,是前級擴大機跟CD座機的綜合體,大小只有…Time雜誌那麼大,比A4還小。要更換CD的時候整個螢幕那塊都會吐出來,是非常厚實的CD承盤(其實他是把整個CD讀取結構吐出來),吐出來的過程快又安靜,但又非常的…具有機械感,再加上那儀器般的外型,非朝深得我心

這是Nagra的PSA後級,大小也不大,大概四台CD疊起來那麼高而已,長寬也跟CDC差不多,只是他是正方形的

Nagra最開始是生產錄音設備,以超迷你型的間諜錄音設備以及潛水艇用聲納錄音設備而聞名。因此他的設備大都帶有一種二戰時期的儀器外觀,直到現在亦是如此。目前Nagra仍然有在生產錄音設備,包括大台的錄音座、到小型的錄音筆都有(是我看過最貴的錄音筆)。而音響器材在Nagra產品線中反而佔了較小的部份,但卻稱得上是“件件精品”啊!

說到Nagra的聲音聽感,音響論壇的除了寬鬆還是寬鬆的說法我認為相當到位。Nagra的聲音非常的寬鬆,但寬鬆卻又不鬆散,而是一種“啊!這空間真大”的感覺。那麼這樣說來不就跟上一篇說過的Avavtgarde一樣了嗎?不,不一樣的,Avavtgarde的聲音是大,音場、成像都大。但Nagra帶來的卻是一種空間很大的感覺,就像是你在一個很大的空間、聽著聲像大小正常的演出一樣,輕鬆、自在、自然。Nagra的聲音表現是我聽過最為正確的,我的正確並非以任何音響器材比較、而是以現場演出、跟實際的樂器聲音比較。聲音表現極為自然,沒有過度修飾的高音、也沒有過度提升的低頻表現,一切就像是現場演出那樣的自然感受。

但這樣難道就萬能了嗎?不,我相信以台灣的音響市場來說,Nagra這樣的表現與外觀絕不討好,何以見得?先說客觀的觀察吧,前面我說過我在展房裡聽了將近一個小時,但這段期間走進來聽的人卻不到五個、每個聽的時間都很短!我聽了他們的說法是:還好嘛,這個機器那麼小、聲音怎麼可能震撼?一直到這時候我才知道,對大部份的人來說,高價音響=超大台=聲音震撼=低音隆隆…那天亞柏力用的是那種有客廳的飯店房間,外面客廳展的是Gryphon全套、每台都超級大的音響系統。沒錯,外面的魔鬼顫音表現確然很棒,我也非常喜歡,但那份精緻、優雅卻決不是Nagra可比的。那天外面Gryphon的展示隨時都有十五個以上的參觀客,椅子座不虛席,反觀隔一個門的Nagra…除了我以外完全沒人想坐下來聽…所以直到我大四了,我卻在也沒聽過亞柏力展示Nagra的機器,即便拿出來,也只是放在架子上供著,完全沒有要播放的意思,我想…這對於買得起高價音響的台灣人來說…大概不是他們的菜吧!

那麼Nagra到底說少錢呢?該不會又是一台便宜、卻又被我大吹大捧一番的機器吧?Nagra CDC、大小不跟Time雜誌差不多,售價七十萬。Nagra PSA、約四台CDC高、CDC長邊長度的正方形底座,售價五十萬。雖然PSA是雙聲道後級,但如果需要更大的瓦數,也可以買個第二台來做Mono-Mono。因此Nagra到底是低價音響,還是高價音響,就留待大家自己評論吧!

2010年1月20日 星期三

心得]我所聽過的喇叭:Avantgarde 號角喇叭



Avantgarde的喇叭其實就是大家常聽到的“號角喇叭”,當然還有其他家廠商有生產這類的喇叭,不過也僅限於某幾個單體使用,並不會像Avavntgarde這樣在喇叭上全面性的使用。


其實我在試聽喇叭通常都是以整個聽感來作為我對這對喇叭的“評價”,因為每套系統都有很多微小細節會影響最終的聲音表現,可是喇叭本身的聲音特性、走向卻不會有太離譜的改變,就好像鐵三角W1000在怎麼弄還是會有女毒一樣。因此我對於喇叭的評價也是已如此的方式來作。我身邊並沒有使用Avantgarde的喇叭的人,因此我對於這家喇叭的記憶都是來自音響展。不過聽過也很多次了,而每次的印象都是一樣的,因此我也可以很明確的寫出我的想法。
我聽過Avantgarde的Nano

以及duo

至於那個超大的Trio我就沒聽過了,我想以台灣飯店的大小…要在音響展中聽到trio我想應該也有點困難。不過這並不影響!我只是要知道各家喇叭的走向而已~

超大的Trio,中間銀色的是選搭的號角低音

勝旗每次展出搭配的訊源跟擴大機都不一定,端視他們那次主打哪家的擴大機為主。但是不管怎麼搭配,Avantgarde的一大特色總是不會改變:超大的聲音成像。每次聽到都讓我大吃一驚,因為他聲音的成像都超大超大,這是甚麼意思呢?以我第一次聽到Avantgarde的經驗來說,就是“我聽到了巨人在彈吉他”...一般我們聽到的喇叭聲音成像大都不會跟“演唱的人”實體大小差太遠,也就是說我們聽到的那個聲音所帶來的影像並不會太大會太小(除非空間太小),但是Avantgarde卻不是這樣,他的聲音成像少說也鄙人高,撥出來的吉他聲絃聲也…好像有房間那麼大一樣。我知道這樣講很抽象,但事實就是如此,我每次聽到都會有這種感覺,根據播放音樂的不同而會有不同的“巨人演奏”。過去我總覺得這樣聲音很莫名,但直到最近一次在朝代飯店聽到,我總算明白了:原來這種喇叭應該拿來聽大動態的音樂!過去聽到都是播放人聲演唱,怎麼聽怎麼怪,但勝旗總是人很多,也不好意思去請她換片CD,直到這次聽到管絃的演出…我才真正感受到這對喇叭的好。

很多人到勝旗的展房、看到那麼多“名器”就會傻掉,常常都忽略了那些器材的缺陷。但其實勝旗的音響還是有問題在的,我個人認為主要在於展房的大小,以及器材的搭配。之後再說說器材的問題,這次先說展房大小。雖然Avantgarde表示不論空間大小都可使用,即便是官方介紹裡擺設Trio的那個房間也沒有很大,但說真的,這樣真的不行。以Avantgarde聲音成像的大小、音場大小來說,我覺得至少要有像…一般高中教室那麼大的空間才能讓Nano全力的展現他那驚人的音場與動態,否則在那麼小的空間裡聽固然震撼,卻無法持久、壓迫感太大、聲音混雜而有點糊。我想如果有機會在更大的空間裡聽到Avantgarde,我相信一定能夠再帶給我更大的震撼,與感動吧?

照介紹來看,每對Avantgarde喇叭都有獨立的主動式低音,因此如何將低音的聲頻銜接與中高音完美結合將會是這對喇叭最終調整的一大重點,不過我現在也沒要買,就不去在意他啦~不過我還是必須說,在聽過最近一次的表現之後,將來若是我有夠大聆聽空間的話…Avantgarde將會列入我的考慮之中,因為他的寬闊音場、排山倒海般的氣勢、以及巨大的聲音包圍感,都帶給愛聽大動態管絃表演的我極大個震撼、以及感動。

教你認識耳機品牌:Grado

Grado這家公司的耳機造型其實很容易辨認,不同於鐵三角的多變、精緻外型,Grado的耳機反而長得“都差不多”,包裝上也簡單許多。基本上Grado的耳機大都長像這樣


Grado的全名為Grado Lab,是一家來自美國、有超過五十年歷史的耳機廠商。除了耳機之外,Grado也開發生產唱片機所用的唱頭、以及一些耳機相關的線材、配件。Grado的產品型號非常的少,除了兩隻耳道耳機GR8跟iGi之外,剩下全部的都是耳罩式耳機

GR8

一般我們說到Grado耳機通常我們都只注意到他的型號,但其實Grado還是有幫這些不同型號的耳機做分類的,分別是下面這四種

*Professional
*Statement
*Reference
*Prestige

這三個系列分別對應到Grado的所有耳罩耳機,其中Professional目前官網上只有一個型號:PS1000,是Grado最高階的型號。GS1000也是則屬於Statement系列,而較為常見的高階Grado耳機RS1、RS2(現在叫RS1i與RS2i),則是屬於Reference系列。而剩下的SRxxx則屬於最入門的Prestige系列。在耳機部份,Grado也推出了自家的耳擴RA1,一台零件超少、用料也很差、可是卻異常的適合Grado耳機的耳擴RA1。這台耳擴直接電力驅動一顆OP NE5532,直接將訊號交連輸入OP,就直接輸出了,完全沒有其他的線路設計,非常的簡單。也因為如此,俗稱RA1 "Clone"的RA1複製機大量的在世面上流通,也成為DIY耳擴中最簡單、易做的線路設計。

Grado的耳機在RS1以下的型號都有一個很大的特色:沒有音場。一般來說開放式的耳機通常都有較佳的音場,但Grado很神奇的違反這個原則,但難道這樣Grado的耳機就不好了嗎?當然不是,Grado的耳機在器樂演奏、尤其是吉他的聲音表現上有極為優秀的表現,用來聽搖滾樂更是適合到不行。我曾經用SR325、SR80、SR60、RS1聽過Linkin Park的CD,我只能說,這是我用耳機聽過最棒的Linkin Park,不論搖滾該有的快速、各個樂器的聲音表現都有非常非常好的表現。但為甚麼要強調RS1以下呢?因為就我的驚艷,到GS1000時就已經脫離這個限制了,GS1000是我聽過唯一稍有音場的Grado耳機,而其單獨小提琴的聲音表現更是令我驚艷,可惜最近很少試聽耳機了,所以旗艦的PS1000我就沒聽過啦~

據說iGrado這隻最便宜的Grado耳罩耳機採用了跟SR60(還是80?)一樣的單體,不過我沒聽過,所以我也不知道。不過值得一提的是Grado還有另外一個代工生產的Alessandro耳機

這個品牌的耳機長相就跟Grado的耳機差不多,是Grado為Alessandro代工生產的耳機。型號有三種:M1、M2、MPro,產品設計、用料都與Grado本身的耳機差不多,不過經過不同的調校,使得Alessandro的耳機擁有跟Grado耳機差不多的特性,但卻截然不同的聲音表現。Grado跟Alessandro耳機各有支持者,聲音也各有其特色,如果要進入Grado的世界,不妨兩種耳機都去試聽看看,選擇你最喜歡的聲音類型。

2010年1月19日 星期二

教你認識耳機品牌:鐵三角 Audio-Technica


鐵三角,日本名為株式会社オーディオテクニカ

許多人入門的第一支耳機常常都是鐵三角,為甚麼呢?我也不知道…大概是因為他的低階耳機也有不錯的造型吧!一般人都知道鐵三角這個名字,但對剛入門的人來說卻常常不會聯想到他的英文名稱“Audio-Technica”。這家又被暱稱為“小鐵”的公司並不只是生產耳機而已,自1962年成立開始,鐵三角除了耳機之外,也生產各類有線、無線麥克風、混音設備、錄音設備、唱片唱頭等音響相關配備。

但今天這些產品在台灣已經比較少看到了,或許有些比較老舊的會議麥克風系統、或是家用卡拉OK還能看到鐵三角耳機以外的產品,但一般大眾對鐵三角的印象主要還是集中在耳機這一塊。鐵三角的耳機聲音一般都有很嚴重的”癖性“,亦即在某些聲音表現上特別突出、修飾,而鐵三角的特色就是網路上最常說到的“女毒”。由於鐵三角耳機在高音表現上的修飾,使得鐵三角的女聲表現異常驚人的甜美,在木殼的鐵三角耳機系列上尤其驚人。但也因為這樣的修飾、突出,使得鐵三角的耳機在許多器樂演奏上會有“很奇怪”的聲音表現,例如“很不一樣”的小提琴聲之類。就我自己的驚艷而言,鐵三角的耳機若是搭上自家所出的耳握,將能夠得到最好的“鐵三角”聲音表現,但若搭配別家的耳擴…當然也很不錯,但就沒有那麼的“女毒”了。

當然耳機這種東西,聲音表現如何還是因人而異,下面這些就是鐵三角耳機的型號對應圖,以方便大家試聽時可以做一個參考
(型號後面有Ti的,表示外殼為鈦合金製造,目前有CM700Ti,EC700Ti,CM7Ti,A900Ti,EM700Ti)
(所有型號前皆有冠上ATH,為Audio-Technica的簡稱)
(最後面的兩個英文字除了Ti之外,都是耳機顏色的敘述)

耳掛型:
入門 EQ系列

進階 EM系列(最入門的是EM7)

木殼 EW系列(只有EW9,外殼為木製)


耳道式:
CK系列

從最小的Ck1,一直到最高階的CK100(並不是數字越大越好)

耳塞式:
沒有耳掛,單純耳塞的 CM系列

有耳掛,可以避免掉下來的 EM系列


耳罩式:
開放式 AD系列

封閉式 A系列

木殼 W系列

特別限定 皮質包覆(看看就好,也未必能買到)L系列


主動式防噪音 ANC系列


攜帶式小耳罩
SQ系列

SJ系列

ES系列

RE系列

OR系列

T系列

on系列

WM系列

FC系列

FW系列

木殼ESW系列


本文同步發表於我的Blog [url]http://jameschen1.blogspot.com/[/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