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寗。如果有任何電子材料代購、音響改機、或行銷文章撰寫都可以與我聯繫喔!
我的信箱是chenning77711@gmail.com,手機 0921678029

2012年4月30日 星期一

中華電信的 Youtube 加速教學!

今天在 PTT 上看到轉自 mobile01 的 Youtube 加速教學,無奈他必須裝一個什麼 gogoclient 的東西,有點麻煩,而且 mac 似乎也不能用。於是我就照著裡面的說明,在 Mac 裡面玩玩看,想不到居然有用!那麼就請跟著我這麼做吧!

首先打開系統偏好設定,然後進入網路


Youtube加速_1

接著點乙太網路的「進階」

Youtube加速_2

然後在「DNS」這個標簽裡面,在 DNS 伺服器下面按「+」(要加兩次),然後輸入位置

2001:4860:4860::8888
2001:4860:4860::8844



把上面這兩個輸入之後,再按右邊「搜尋網域」的「+」,在裡面輸入


anon-taipei.freenet6.net


(上面的位置請都用複製貼上的)


弄好之後,再按「好」、然後按套用,就可以把系統偏好設定關掉了。接著把 Safari 關掉(要蘋果+Q的那種關掉),然後重開。隨便找個 Youtube 的 HD 影片來測試,就會像這樣

Youtube加速_3

左邊影片跑 1080p,隔壁下載速度達到 5.53 MB/每秒,這幾乎就快要達到中華電信 50M 的極限了(目前我跑過最快是 MediaFire 下載 6.5MB/秒),這可是過去重來沒有過的速度啊!!而且就算直接把時間軸拉到中間,也是馬上就能播放,不再像以前還要等他在那邊轉。

基本上我認為是可以用的,因為我改好就得超快了,之前都很慢,連 360p 都會頓。大家一起試試看吧!

現代也要國產!Hyundai Elantra 與 Mazda3 來個簡單廝殺吧!

其實我以前一直不懂為什麼會有人買現代的車,因為現代的車一直都給我「很醜」的感覺。像是這樣



想不到過了幾年,現代的車型不斷地改變,上圖的 Hyundai Elantra 不但造型大改,而且居然還國產化了!
 

經過了七年的演進,Hyundai Elantra 的車型也不再是過去那種看起來就很爛的樣子,那動感的線條不禁讓我想到我過去常常提到的日系車種:Mazda3。同樣都是在六~七十萬級距的車種,大小跟排氣也相近,因此看到這款韓國的 Hyundai Elantra ,那就一定要跟 Mazda3 好好的做個比較了!
 

事實上這兩台車一開始的定位並不是相同的!以 Hyundai Elantra 來說,就是針對大眾路線、講求高性價比的客群所設計(雖然它的價格也沒有多大眾)。而 Mazda3 則是一貫的以「跑車風格」的形式來設計,因此不管是換檔撥片等內裝設計,乃至動力、車身結構都特別以提升「駕駛樂趣」、加強「汽車性能」的方向走,這點倒是韓國現代所遠不能及的。



Mazda3 的換檔撥片在這個價位帶可說是相當少見的運動化配備 同樣在六七十萬的現代 Elantra 就比較難看到有什麼特別的配備或設計。儘管 Hyundai Elantra 的設定是主打高性價比的車型,但是其不是很出色的動力、過彎表現,沒什麼特色、甚至被網友認為是「不夠精緻」的內裝,這台 Elantra 在台灣的表現似乎並不是那麼亮眼。

 “不過就氣囊數而言,小編認為只有兩具似乎稍嫌少了一些...”
 “不過可惜的是並未具備SPORT運動化模式與方向盤換檔撥片,想要提升操控樂趣的話就必須切換到手排模式才行。”
“當遇到不平路面時那直接確實的回彈感受對於十分講究乘坐舒適性需求的人們來說或許就不是那麼契合需求”
“以較高的速度切入彎道時即可明顯地感受到其轉向不足的特性”
 “由於彎道中的攻略能力並非特別出色,所以小編個人還是比較傾向於將其規類為外觀跑格化而具有一定操控樂趣的房車,若要一昧吹捧其操控性能或許則是有些言過其實了。”
以上轉載自 Mobile01 本站新聞 新中堅勢力 Hyundai Elantra 1.8 GLS 


反觀我前一段時間與三菱 Fortis 作比較時曾經放過的 Mazda3 配備



踏板,上面有 Zoom Zoom 的字樣


紅黑配色的座椅



碳纖維裝飾的內裝

相較之下,Hyundai Elantra 就變成一台「不知道」為什麼要買的車了。說內裝,比不過 Mazda3 的運動特色,說動力亦比不上 Mazda3 在龍潭賽道的優異操駕表現。內裝比不上,動力更是落後一大截,再加上「韓國品牌」這個烙印...我想 Hyundai Elantra 在台灣恐怕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了...

2012年4月28日 星期六

PTT 教學文:讓你的老 MAC 也可以吃大硬碟

首先回答上次那篇老麥克文章的其中一個問題,揪~竟什麼是 Cube ? http://zh.wikipedia.org/wiki/Power_Mac_G4_Cube 

就是這個東西,我個人認為 Cube 是除了 Mac Pro 以外最漂亮的電腦。

------------------------ 

上次的推文裡面有人問到如何讓 Cube 吃大硬碟 ?
其實只要這樣 Using 128 GiB or Larger ATA Hard Drives

安裝這玩意,他會寫進 NVram裡面,然後 Cube 就可以吃大硬碟了!千萬不要去買那個要錢的(我忘了叫啥),因為沒必要。就先安裝這個,然後硬碟裝進去重新安裝 Tiger 就可以了,只是要安裝新硬碟還會需要一個這個

 
伽利略SATA TO IDE 單向轉接卡

 我就是用跟這個轉成 SATA 的。只要把硬碟裝上去就可以了。不過在安裝的時候要注意一下,就是 Cube 的硬碟一定要鎖上去才能讀到硬碟不鎖通常會抓不到硬碟...天曉得為什麼!而且安裝的接頭一定要裝好,開機的時候轉接卡上的 LED 會亮,這樣才會讀到硬碟。但是安裝了這張卡之後硬碟會變長,所以要重新調整一下安裝位置。不過原來的鎖孔就不能用了,好在以前還沒有那麼「模組」化,因此還是可以鎖上去的~ 有圖有真相
  DSC07106

要注意的是 Cube 不能安裝雙硬碟,因為供電不足,至於有人說升級 CPU 就可以看 Youtube ,這個我真的不太確定誒...因為我之前用 iBook G4 1.25 G 是無法看 Youtube 的,還是說升級成雙 CPU 的那張卡就可以了呢?以後再來試試看吧~另外我現在還缺恐龍蛋喇叭,所以我的 Cube 是啞巴...

2012年4月19日 星期四

期盼已久的鯊魚頭三菱 Fortis 推出!Mazda3 V.S. Fortis 誰比較帥氣呢?


三菱 Lancer EVO 一直是台灣年輕人熟悉的日系性能車款,我想這得歸功於頭文字 D 的強力行銷吧?一些台灣少見的車對年輕人(或學生)來說簡直如數家珍。



不過在看習慣台灣的老款 Lancer 後,在三菱推出新的 Fortis io 車型時可真嚇我一跳,因為這個鯊魚頭外型跟以前也差太多了吧?看慣了各種「台灣本土」改裝或是仿 EVO 的三菱 Lancer 之後突然變成這樣帥氣的外形,真是令我吃了一驚。

台灣比較常見的 Lancer 長這樣


但仔細回想一下,似乎最近日本車都開始朝這種看起來更為酷炫的外型發展,撇開「東瀛戰神」 GTR 那種貴爆的車不提,就連以前我常常提到的、出了可愛小車 MAZDA 2 的 MAZDA 也推出了帥氣的 ALL NEW Mazda3了!



這款是 Mazda3 2.5S 型動版同樣也是外型搶眼的日本車。之前我看圖片的時候總覺得他似乎太過「圓滾滾」了一點,不過我今天下午在我家樓下看到之後...我才知道我真是搞錯了, Mazda3 型動版外觀的線條比 Fortis io 還要更動感啊!不管是車身的折線、或是原廠就配備的前後保桿、側裙、尾翼等特殊配備,以及 2.5 車型就會配備的 17 吋輪框等等,都不是 Fortis 鯊魚頭可以比得上的。

相對於 Mazda3 原廠就把外觀的配備(前後保桿、側裙、尾翼、輪框等)通通放在原廠配備上,三菱 Fortis 似乎就顯得沒誠意了,如果用 Google 搜尋,可以找到很多類似的文章:請問大家對新款lancer io評價如何。大多數人似乎都認為新的 Fortis 只是多給個鯊魚頭而已,並沒有太大的改變(喔,有漲價)。

另外在內裝的部分, Mazda3 型動版內裝的部分都以紅黑色、以及一些裝飾來讓整體更為動感, 甚至連踏板這種小地方也都不放過,換上了賽車式的踏板:


踏板,上面有 Zoom Zoom 的字樣


紅黑配色的座椅



碳纖維裝飾的內裝

這些配備都是原廠就有附上的,或許有些人並不在意這些,但問題是當有一家附上了所有應該有的裝飾配備時,而另外一家卻只是放了個車頭給你,你會選哪個呢?


Fortis io內裝,就這樣!?

在動力的部分嘛...我想以後有機會可以再談談,不過還是先放個數據給大家看一下:

龍潭賽車場最速國產車紀錄

Mazda3 在台灣可是最強悍的國產車啊,而 Fortis io嘛...並不是有著 EVO X 的外形就會有 EVO 的性能啊!主要還是得看原廠夠不夠誠意了...所以除非愛死那個鯊魚頭,否則還是多考慮一下吧?

噢對了,順帶一提, Mazda3 在電影「電哪吒」中也有參與演出噢!
Mazda3 in 電影「電哪吒」

2012年4月16日 星期一

新玩具!數位轉換 DAC + 隨身耳擴一體機 - Fiio E17

我想關注耳機、或是常逛蘋果專賣店的朋友應該多多少少有聽或看過這個牌子 - Fiio 吧?這個品牌在我的印象中最開始是這個可以從 iPod Line out 口輸出並提供放大、音控的 Fiio E1:

 


後來 Fiio 的 iPod 相關附件越來越多,名氣也越來越大,甚至連 Dac 、 iPod 底座、擴大機等也都有相應的產品推出,基本上可說是把隨身聽、電腦小系統、 iPod 等相關產品一網打盡了。 而今天我的新玩具就是這個:數位轉換 DAC + 隨身耳擴一體機 - Fiio E17
  Fiio E17 盒子

這是外盒,很像 iPad 或是 iPhone 的包裝風格,連側邊的產品名字都有
  Fiio E17 盒子側邊

基本上這台機器是 DAC 跟隨身耳擴的綜合體。 DAC 的部分除了可以解一般最常用到的電腦 USB 訊號之外,也有同軸跟光纖的輸入,同時也有類比輸入提供耳機放大的功能。現在就直接開箱好了。 他的盒子比機器大很多是有原因的:

Fiio E17 附件

超多的附件,有 3.5 對 3.5 訊號線、 USB 線、兩個捆綁隨身聽跟 Fiio E17 的橡皮圈(不過無法同時捆住 iPod Video 跟 Fiio E17 ...)、光纖與同軸轉接頭、還有一個保護套。 最讓我驚奇的是這個:

Fiio 螢幕保護貼

居然有附上螢幕保護貼!我猜大概是螢幕的形狀太特殊了,所以直接附上,不過還是很令人感動啊! 看完了附件,我們就進入重點 - Fiio E17 吧!

Fiio E17 全機

這是正面,機身用了現在很紅的鋁合金+髮絲紋路

Fiio E17 細部

說真的,以整台機器的質感而言我想應該是沒話說的,不管是機身、或是按鈕都很棒。而上面的那個螢幕我看介紹說是 OLED 的,顏色滿亮的就是了。不過一定會有人好奇,那個螢幕到底是幹嘛的呢?其實它是用來顯示音量、輸入選擇、還有 EQ 、 平衡之類的設置的,我照了四個輸入的顯示:

  Fiio E17 螢幕顯示

前面那三個字母是輸入,分別是電腦 USB、同軸、光纖、類比輸入。右邊的數字則是音量,原始設定限制在 60,不過已經很大聲了,所以我就沒有試看看到底可以調到多少。 在輸入的部份由於接頭太多了,因此機器的頭部、底部都有輸出/入端子

Fiio E17 屁股

這是機器的底部,有 USB 輸入跟類比輸入。USB的部分就是接電腦當 USB DAC 用,而寫 AUX 那個則是類比輸入,用來當單純的耳機擴大機用。至於中間的那個...我本來也不知道,後來看了說明書才發現:

Fiio E17說明書

原來那個孔是用來跟 Fiio 的另外一個產品 Fiio E9 或是 Fiio L7 搭配使用的,兩個接在一起就可以變成一台... USB DAC,我也不清楚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 Fiio E17 本身就有 DAC 功能了,我猜大概是這樣聲音會更好吧?不過我也沒有那兩台機器,所以就不測試了。
   Fiio E17 機頂

這張是機頂,分別有數位輸入跟耳機輸出,還有一個 reset 按鍵,不過我沒當掉過就是了。至於那個數位輸入倒是滿有趣的,因為機器很小,所以不能放上大頭的光纖座或是 RCA 座的同軸輸入,這時候剛剛那兩個轉接頭就派上用場了。

同軸轉接

Fiio E17 同軸轉接

光纖轉接

Fiio E17 光纖轉接

由於兩個接頭一開始就附在盒子裡了,所以就不用另外買啦~

  Fiio E17 LO pass

這個很有意思,根據說明書上的說法,這個只要扳下去就會變成直通模式,所有平衡、音效、音量通通都會失效,大概就像擴大機的 Direct 按鈕那樣。 拆開機器首先看到超大電池

Fiio E17電池

拿掉電池就是這樣

Fiio E17拆機

不意外的都是 SMD 元件,能改的零件很少很少...也沒什麼空間。想要 DIY 還是做個 RA1 Clone 比較實在。 那麼最後就是試聽啦,這次分別接上 iPod 及電腦

Fiio E17_ipod
接 iPod 用的線是我自己用佑昇訊號線做的

Fiio E17_ipod

至於為什麼接 iPod 的 Phone Out ?我試過這樣比較好聽,把 Phone Out 聲音調最大,直接上擴的聲音音場、高低頻延伸都比 Line Out 好很多,我記得之前 Mobile01 也有一篇頻率測試的文章,證實 Line Out 的高底頻延伸確實比較鳥。 耳機部分則是 EM9D 跟 FX500
   Fiio E17_EM9DFiio E17_FX500

接上 iPod 之後,以 EM9D 來說對於低頻的量感以及下潛度都有不錯的提升,而 FX500 的聲音則更顯紮實。基本上雖然這兩隻耳機都是日本貨,但要把這兩隻推好卻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尤其是以用了新晶片的 iPod Touch、Classic、iPhone 等機器推更是很容易讓聲音變得太乾而不舒服。 Fiio E17 剛好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我有用 iPhone 4S 試),同時對於聲音的紮實度提升也有不錯的效果。 不論是在 iPhone 或者 iPod 上,我如果用 FX500 直上來聽搖滾基本上都是場災難,例如這個

   

當用 FX500 直推的時候,不論是人聲、或是樂器聲都會非常的「刮」,會非常的不舒服。就好像人聲很扁的那種感覺。如果拿來聽一些錄音本來就比較乾的,例如阿姆秀這張 CD
 

不但低頻不紮實,連人聲、打擊樂器的聲音都會讓人很不舒服。而如果加上 Fiio E17 來處理的話,就可以把這些問題解決掉了,同時推力的提升對於低頻量感、下潛度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幫助。因此如果用同樣的耳機、或是有相同問題的朋友不妨可以試試看。 接下來就是接上電腦的部分了
   Fiio E17_電腦

其實 Fiio E17 除了作為隨身耳擴之外,最大的賣點就是他的 DAC 功能。過去其他廠牌也曾經推出過一些同時兼具耳擴、以及 DAC 功能的小機器,不過那些都不是用來隨身用的,也不能作為隨身耳擴使用。而這台 Fiio E17 則剛好兼具這兩者,出門聽隨身聽時可以當隨身耳擴用,如果剛好坐下來用電腦,還可以接上電腦當成 USB DAC + 耳擴來使用,算是極具彈性的做法。

   

不知道為什麼,大多數的小筆電耳機孔都有嚴重的干擾問題,這真是一件神秘的事情... 

儘管 MacBook Pro 在直推一些耳機時已經有較為乾淨、不受干擾的聲音,不過在推力的表現上仍然略顯不足。因此在聽古典會有高低頻延伸不佳、音場窄小的問題。 Fiio E17 則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不只可以讓聲音更加乾淨,也可以增加推力讓耳機的高低頻延伸表現、音場表現都大幅提升。如果本身是使用聲音表現較差的小筆電、或某些電流干擾嚴重的筆電,而剛好出門時又想要聽音樂,那麼這台 Fiio E17 就是非常適合的夥伴了。以五千多塊的價格,可以同時買到一台表現不俗的隨身耳擴+ USB DAC ,我想是非常划算且值得一試的!